-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11-11
- 点击:8944
- 来源:本站原创
为响应教育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精神,落实学校“三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学院各专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教育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进行了集中学习,并围绕立德树人,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展开了充分研讨,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财务会计与教育专业教师于11月1日在2108教室集中学习文件。“成才先成人”——财务会计教育系孙汇慧主任率先发言。首先抓“立德树人”,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管理,全员教师实行导师制,加强学生深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人生导师作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二是鼓励本专业老师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三是严格课堂管理,每次课前教学设计、教案包括提问、学材等教学资料准备充分,严抓学生考勤,比如云考勤、每次课记考勤并反馈到院办公室,并与成绩、学分挂钩,建立相关机制并落到实处;四是专业教师互相听课、经常教研会交流教学管理经验,学习兄弟院校,取长补短;五是重视教材建设,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和专业高水平规划教材的使用;六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一批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并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凸显高水平应用型高等院校;七是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坚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业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八是严格学业考评制度,健全学士学位管理,落实严进严出,建设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校园文化。
针对教育教学制度改革话题,以廖震峡老师为代表,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一是完善学分制、导师制,因材施教;二是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委派专业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专业建设经验;三是继续完善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四是积极与省部院校深度合作,推进联合学士学位、硕士培养项目;五是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最后,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方面,教师们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源库,包括专职和外聘,要引入企业导师制,优化教师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基于线上交流之后,于11月4日在1号教学楼2楼教师休息室进行了现场讨论。首先,万志前老师提出应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如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打卡)纳入考核成绩。同时要推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并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其次,袁秋菊院长提出作业布置要体现综合性与思考性,且需要在阅读一定专业书籍的基础上完成;根据学生个人优势及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好课外时间,并分类具体指导;同时,要鼓励中青年教师挂职企业锻炼。胡欣副院长认为,要有合理的科研政策、争取良好的平台促进教师加强科学研究,优化学校职称评审制度以及科研考评制度,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学习成长机会。杨娇老师和王鹏程老师分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应出台措施管理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鼓励教师出去交流学习,拓宽眼界和专业能力;严把考试和毕业关;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综合性讲座、培训(包括校外),开拓视野。
工商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于11月4日在2110教室集中讨论。张涛老师谈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叶璇老师认为,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守教学纪律,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赵修尉主任认为,在学生管理方面首要的是提高学生到课率,对不来上课的学生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在这方面,原来的有关措施现在还可以用,例如旷课五次以上者不准参加期末考试,必须重修。上课前老师应加强“三查”:查学生人数,查学生带书没有,查学生带笔记本没有。学校一方面应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另一方面对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要有处理措施,以形成奖优罚劣的学习气氛。学生学习如何,教师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推动教师发挥应有作用。学校和学院应对教师的教学和行为有具体要求,同样也要对教师进行奖优罚劣。现在强调“三型人才”培养,为此应鼓励教师参与实践,以便结合实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参与实践后,鼓励教师据此编写教学案例,将实践内容引入课堂。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在目前学校和学院有关措施基础上,可能还应加大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的表彰力度。学校和学院应关心教师,在要求教师积极工作同时,也要尽量减轻教师负担,使教师能够一门心思用在教学和教育学生上。
工程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于11月3日在1号教学楼3楼教师休息室进行了交流。系主任黄洋老师首先提出,重视人才培养,学校首先应该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白月华老师认为,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陈保国老师重点谈到: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