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07-10
- 点击:10173
- 来源:本站原创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葡萄计科院知行青蓝实践队赴延安开展201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团委书记马朝冲老师带领14名学生,分别前往延安革命活动旧址、革命遗址、重要会议会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及名人故居等红色资源区,依托延安红色资源开展体验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红色教育和实践,了解延安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激励着同学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争做合格的红色“传令兵”,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7月8日,知行青蓝实践团来到梁家河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用心寻觅和品味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
梁家河,一个位于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村庄!她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点,接纳了15名知青,这里面出了几位让人铭记的人,其中有一位叫习近平!对于梁家河的这段岁月,习近平后来说,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陕北插队的七年,让习近平难忘,在后来每当面临一种挑战、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他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饮水思源,心怀感恩
首先,来到村口,可以看到一口知青井;村民过去吃水难,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取水。1973年冬天,习总书记带领村民奋战半个月,挖出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吃水,也方便灌溉,至今仍然是村里的饮用水源。
走近水源,虽然设施很简陋,但是我们能更多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为群众服务的精神。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便是梁家河大事记的展板,其为我们描绘出了七八十年来的激荡岁月与风风雨雨。五十年前,15岁的习近平来到这个小村庄,这里就是习近平的青春,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对于习近平来说,这就是丰富的生活经历与磨炼。在这个过程中,他懂得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叫做群众的力量,这不仅成为了他治国思想的萌芽,更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回首往事,那个果敢而又智慧的少年,仿佛如今还置身于这片土地上,带领着村民干实事,实践着实干兴邦的“大智慧”。
如今,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子,办起了农家乐,建成了苹果园、现代化养殖基地,梁家河正在阳关大道上,紧跟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的篇章。梁家河人正用勤劳的双手实践着幸福生活的梦想。
回忆历史,永葆初心
随后我们来到了知青故居三号馆,这便是当年知青们自己动手修建的知青窑,在最后的窑洞便是习近平当知青时的办公居住的地方,进门右手边的展示柜还保留着习总书记当年知青时期阅读的书籍,墙壁两边是关于习近平的照片。他在这个院子里先后办起了用来加工粮食的磨坊、方便村民买东西的代销店、为减轻妇女负担而成立的缝纫社,极大地方便了乡亲的生活。最后是一个展示室----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更方便村民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初心。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在参观一号旧址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正在树下进行刺绣的李和平老人,那是一个绣着有“梁家河”字样的小布包。我们走上前去向她询问当地的情况,她告诉我们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地插队期间的故事。因家庭等众多不利因素的限制,李和平老人最终没能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而是作为一名演员,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因心中对于革命的追求,李和平老人经常出演有关革命的话剧,演唱红色革命歌曲,她的生活依然与革命二字息息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和平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家庭情况也变得拮据。1999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探望故人时,为李和平老人留下了一千元的医药费,后续也不断有人向她进行救济,但李和平老人不愿攀附权贵,最终将这十几年收到的二十万的抚恤金交给了党和国家。这种质朴与无私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最后我们与老人在大树下合了影,临走前老人送上了自己绣的有“梁家河”字样的布包,我想,这应该就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计科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