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要闻/ 正文
四川省教育灾后重建纪实:希望,在校园中崛起
  • 作者:佚名
  • 时间:2009-05-12
  • 点击:6405
  •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震后一年,漂泊的北川,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安昌镇板凳桥河对岸。

  “重建美好家园!”“再造一个新北川!”

  十几个月后,在这里,新北川中学将交付使用;3年后,在这里,一座现代化的北川新城将拔地而起。

  为了这一天,这一年,我们的牵挂,从未停止过!

  来看看四川灾区的一组数字吧:经过240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39个重灾县的2215所学校已开工建设;278所学校,已经全面竣工……

  距离年底,还有200多天!

  距离完成95%重建任务的目标,还有最后一段距离!

  为了灾区的教育重建,从援建者到普通的灾区百姓,不论重建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在奋力冲刺。即便校园选址再难,即便不适应灾区水土,即便工地严重缺水,他们始终朝向同一个目标——让受伤的校园早日康复。

  地域狭小、地质结构复杂……受地震的影响,新校规划成为重建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震后,学校重建千头万绪,选址尤为困难。按照规划,在蓥华镇,要建一所可满足1200名山区学生学习的标准化初中。

  可是,三面环山的蓥华,全镇平地总面积不过80亩。如果按相应的比例计算,图纸上的蓥华初中将占地20亩。这相当于全镇1/4的土地。狭小的蓥华,陷入民房用地与教育用地的矛盾之争——蓥华初中必须原址修建,拆迁便成了必然选择。

  然而,拆迁对于蓥华镇来说,不亚于另一场地震。因为,百年老校蓥华初中,原来不过十来亩,而且周围是密密麻麻的商铺和横七竖八的民房。

  “建学校,我们支持。但关键是,拆了房子我们只能去山坡上找地。在坡地上建房子事小,但住进去了,还得经常担心泥石流、滑坡等。”小商铺老板黄师傅说。

  10亩土地,对于平原地区的许多乡镇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可在蓥华,可谓寸土寸金。原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工程,最终增至7000万元。仅拆迁费一项,就约占工程总造价的30%。

  2009年2月20日,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新蓥华初中,终于破土动工。

  蓥华初中所面临的问题,只是灾区教育重建的一个缩影。

  震后,川西北许多山区乡镇的学校灾后重建,都曾面临过选址难。比如,在彭州灾后重建的42所学校中,40所学校的教学楼,目前都已建到第二层。但是,像山区乡镇的丰乐小学和白鹿小学,由于地质结构特殊,地基难以挖到坚硬的岩石层,导致目前仍在寻找安全可靠的新校址。在北川县,受土地解冻晚、灾后泥石流频发以及震后山川改道等因素影响,西北部山区的大多数乡镇学校,目前尚未动土。

  这一年,重建是艰辛的。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部党组的领导下,对51个重灾县(市、区)的重建学校进行具体规划。

  为了制定灾后学校重建《导则》,发展规划司集合了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等9家优秀甲级研究院的10位专家,数十次征求意见、起草修改《导则》,其间,教育部领导多次给予政策指导,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也提出了许多意见。

  在震后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每隔一两天,发展规划司不仅要向教育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或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材料综合处提交一份报告,而且还得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算论证。有的处室工作人员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编写灾后重建规划方案;有的科室每天得不停地在奔跑中取件、传递信息、服务保障。

  这一年,重建是繁杂的。

  四川省教育厅根据学校灾后重建全域推进的需要,以及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市州的实际,将教育厅灾后重建工作组由8个增加到11个,对重建工作实行定点包干联系,进行全面调研、督查,并推行网上在线填报制度,随时掌握每天的重建进展情况。

  另外,在资金落实、征地、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材料供应、交通运输和施工、验收、工程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

  每一桩事,都耗尽了各方心血。

  每一个挫折,都让他们一次次地浴火重生。

  大多数去过什邡的人,都会来到蓥华镇的一个广告牌前,驻足留影,那是一张胡锦涛总书记震后来此视察的巨幅照片。照片记录的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经典时刻,还有一句激荡人心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工地缺水,建材紧张,重灾区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特事特办,艰难繁杂的灾区重建变得井井有条

  通济镇是彭州核心山区向坝区过渡的第一镇。不久前,记者赶到韩国SK集团援建的通济幸福小学工地时,校长杨川正站在工地的正前方,为慢慢“长高”的教学楼拍照。他身后,一辆面包车向工地驶来。

  SK项目方经理葛翔勇说,这是为工地运送饮用水的水车。

  从今年正月初七以来,工地上严重缺水。起初的三五天,工人们都用不上水。有的工人从工地上下来后,只好就着从湔江接过来的施工水管,用手沾点水,在脸上胡乱划几下。

  饮用水匮乏,只是灾区重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之一。随着51个重灾县成千上万个工地的陆续开工,当地建材市场也面临挑战。

  一些村民反映,地震后,建筑材料在不断涨价。

  拿红砖来说,震前,每块出厂价0.25元左右,可到了去年10月,每块涨到0.55元左右。虽然政府统一定的价是0.37元,但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产能,根本就买不到。

  彭州,虽一直是川西平原的建材宝库,但震后大批项目的上马,使这个曾经富足的城市,也遭遇困境。据彭州市工业局的统计分析,仅灾后民房重建一项,今年全市就需要钢材21万吨,水泥170万吨,标砖17亿块。此外,龙门山、小渔洞、通济、白鹿、新兴等受灾乡镇的42所中小学,也将在8月底前完成土建。

  在通济黄村的一处洼地上,一个巨大的蓝顶拱棚,格外显眼,是一个政府专设的建材特供中心。拱棚门口,拖运建材的车辆,进进出出。

  通济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几个孩子正在那里跳皮筋。两人一组,谁输了罚谁唱歌。

  山坡下,幸福小学工地标桩上的红旗,正迎风飘扬。被绿色安全网包裹着的教学楼,此时现出了雏形。

  5月12日,它将从钢筋铁骨拉扯着的绿色安全网中,露出它亮丽的身影。

  9月1日,山坡上快乐的孩子们,将在这里,用学校天文台上的望远镜,遥望很远很远的太空……

  事实上,为了这一天,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每一个人都在倾其所能。

  为了支援灾区重建家园,去年6月,依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中东部18个省、直辖市以不低于本地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的实物量,对口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

  为了让灾区孩子有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今年年底,灾区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

  为了将灾区学校建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四川省严格执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有关建设标准,确保重建学校达到设计使用年限。

  四川省教育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中央下达的170亿元灾后重建基金中,共安排教育资金70亿元,占40%以上。到2009年3月,全省筹集学校重建资金已占估算总投资的46%。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援建者告别家乡,踊跃奔赴灾区,把幸福送给这片饱受磨难的土地上的人们

  一条由北京市对口援建的公路,直通什邡市西北部的重灾地红白镇。道路两旁灯杆上,是整齐划一的鲜红灯旗:“京什携手,共建家园”。

  什邡市元石镇元通街。一个由白色板房围成的小院隐于几幢居民楼间。这就是“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前线分指挥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小的前线分指挥部,下设项目规划发展、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监理、财务审计、宣传外联、组织人事(党办)和办公室等“8部1室”。

  这只是北京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下设的3个分指挥部之一。

  栾德成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建委”,来什邡前,负责协调首都机场T3航站楼建设。

  规划设计部部长杨唯来得更“简洁”:单位领导递给他一张机票,“你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战斗力强,你去。”第三天,他就告别妻儿,踏上赴灾区的路……

  前线分指挥部工作人员,几乎都是这样的“老革命”。

  3年不低于70亿元的援建“总盘子”,指挥部交办的任务等“一揽子”事,都集中在前线分指挥部内:

  ——途径红白镇的广青路正在加速攻坚;

  ——城北小学、城东小学、城南学校、马井中心学校、南泉初中、实验小学等首批10所学校,完成主体工程,第二批9所学校动工兴建;

  ——主体4层局部5层、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抗震烈度8度设防的城北小学,从破土动工到主体封顶,全程仅用两个月!创下北京对口援建什邡所有重建项目中多个“第一”;

  ……

  为了确保2009年年底前95%的永久性校舍交付使用,800多平方公里的什邡,成了北京建设者的擂台。

  私下里,各个工地之间相互较劲儿。2009年元旦和春节期间,不仅所有援建项目都没有停工,而且有的项目是24小时轮班施工。

  一接到援建小学的建设指令,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什邡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国,就将床搬到工地办公室,一直吃住在工地上。

  47岁的王兴国说:“按正常施工速度,7000余平方米的全框架结构房屋、抗震烈度8度设防的工程主体封顶,至少要半年以上。当我们1月19日晚实现提前封顶时,建设部门都大吃一惊。”

  其实,“北京速度”的背后,是200余名援建者的艰辛付出。

  震后的什邡,笑意写在校长们脸上。巨额投资,对于什邡教育而言,无疑是史无前例的。什邡市教育局透露,地震前,全市校舍维修、新建等硬件投入,每年约为1500万元。如果以地震前的投入水平测算,18个亿的一次性投入,相当于将什邡教育向前推进了100年!

  这是整个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一个缩影。这不只是教育投入的变化,也不仅仅是校园设施向现代化的一次跨越。

  为了把学校建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各地援建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地震后他们辞别了妻儿,放弃了与家人的温馨团聚,义无反顾地进驻深山野地,为灾区建造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永久性校园。

  地基的深度与房高差不多,1平方米用了86公斤钢筋,一切都为了建最安全、最牢固的校舍

  那天下午6点多,司机不断催促我们趁着天亮早点上路。因为,北川县全境都是连绵起伏的高山。

  一进栀子坪,车沿着蜿蜒的平通河谷继续前行。被两岸群山环抱着的这一带峡谷,天晴时,巴掌大的一块天下,只能看到几小时阳光。若是赶上雨天,两边的山体时有泥石流顺山而下。

  透过丛生的密林,可以看见不远处闪动着点点昏黄的灯光。接着,凌空高悬的升降机赫然横在眼前。下面,是无数根横七竖八的钢铁支架。

  晚上8点半,我们抵达北川羌族自治县东大门的桂溪初中。在震后临时垒起的简易校门前,校长吴天春早早地就候在那里。

  “学校建得怎样啦?”我们指着板房教室后的工地问。

  “春节前,主教学楼就已经封顶,5月份一期工程将投入使用。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干,今年秋季开学,我们就可以搬进新校舍了。”站在即将竣工的新教学楼前,吴天春脸上堆满了笑容。

  “我们的新教学楼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比国家规定的还要高1度。我还从没见过这么修房子的,钢筋量大,施工进度也快。新学校至少比原来先进了50年!”吴天春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口气说了一大串。

  在离工地不远的地方,就是桂溪初中的3排板房教室。教室内,灯火通明,学生们正在上晚自习。

  敲开战地指挥所的门,一个小伙子正在电脑前处理数据。他叫宁国立,24岁,工地的材料质检兼资料员。去年8月,他随山东对口援建北川的工程队来到桂溪。

  “这房子每平方米的造价多大?”我们问。

  他答道:“这个成本可就高了。每平方米至少2000元。这要是搁在咱山东,只怕也要不了这成本,顶好的高层建筑,充其量也不过1400元。”

  “与交通不便有关?”

  “不全是这样。这里本地不产一块砖,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得从山外运进来。”

  “这栋1.8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工程,要用多少钢筋、水泥?”

  “一期1.1万平方米的工程,目前已经用了950多吨钢筋、50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

  “每平方米的钢筋用量是多少?”

  “86公斤。钢筋直径基本都是25毫米和28毫米的。这要是放在成都,建宿舍楼每平方米的钢筋用量大约40公斤,学校、电影院等框架式的公共建筑,一般是70公斤。”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工地上的机器声,又一次响起,飘过板房教室……

  尾声

  去北川那天,飘着毛毛细雨。和所有凭吊者一样,我们登上了望乡台,眺望那个充满悲情的北川老县城。

  距望乡台1公里处的北川中学老校园,成了另一个凭吊之地。斯人去,楼已空。学校老办公楼前的白玉兰,依旧在废墟之中花枝招展。

  现在的北川中学,仍寄居在长虹培训中心。规划中的新北川中学校址选在安昌镇板凳桥新县城的某个地方。它,将永远地离开曾滋养过它的那片土地——北川老县城。

  赶到长虹培训中心时,北川中学正在举行春季球类运动会。开阔的土操场上,留下了孩子们鞋底刨起来的厚厚一层松土。上面,尽是各种运动鞋的脚印,像邮戳一样,盖满了整个操场。

  操场西侧的一处万年青树丛中,几株盛开的杜鹃,很美,像极了震后的北川中学,以及这片土地上坚强活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