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
  • 作者:郭建宁
  • 时间:2021-12-15
  • 点击:2125
  • 来源:北京日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00年来,我们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道路的辩证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道路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关键是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井冈山斗争走出了中国革命之路,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没有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落地生根。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就缺少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中形成和发展,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进一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经验总结,中国道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和全方位呈现。就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相互映照,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

100年前思想激荡,当时实验主义、实用主义、工团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互助论等在中国都有较大影响。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思想激荡和选择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中国人从100年前马克思主义的译者、读者到今天的作者、创新者,其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当代形态(有的存在交叉)大体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中国人从100年前的旁观者、观望者到今天的实践者、发展者,其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当代形态(有的存在交叉)大体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和命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八个字”,是100年奋斗最核心的凝练,最宝贵的结晶,最重要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今天,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望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最重要的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压力增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关键时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反之,离开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稳致远也是难以想象的。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激活”的思想精髓,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结合”是“激活”的根本要求。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确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儒家讲的“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之间,传统文化论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中国哲学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之间,都有某种契合和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为人们选择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用真理力量激活伟大文明的必然选择和基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本土性。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和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两者的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

“中国化”是“激活”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持续推进,充分体现了“激活”的理论自觉和实现路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具有重大创新性意义的概念和决定性意义的命题。他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关于“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关于“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的论述,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贯通。毛泽东在这里如此强调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和承继中华文化“珍贵遗产”,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有机结合的。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同时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既是中华文化研究的重大任务,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同时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双创”是“激活”的根本方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强调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强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特别是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核心要义。比如:“民为邦本”与以人民为中心、“自强不息”与改革创新、“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和实生物”与文明交流互鉴、“协和万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就充分体现了以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和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附原文链接: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236253125294096085&item_id=17236253125294096085)